政讯通中心

欢迎访问打假内参!
当前所在:首页 > 消费资讯 > “瘦肉精”食用后诱发食物中毒危害大

“瘦肉精”食用后诱发食物中毒危害大

发布时间:2021-03-19 22:27:02 作者:佚名 来源: 四川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瘦肉精究竟是什么物质?为什么牲畜饲养过程中会使用该物质?食用此类物质会对人的身体造成哪些伤害?国内外又有哪些相关的标准规定?消费者如何选购肉类?特此梳理了瘦肉精的相关知识。

  涉面广  监管难

  瘦肉精,是十几种物质的总称,其中包括盐酸克伦特罗、沙丁胺醇、莱克多巴胺等常见物质,可以促进蛋白质的合成,抑制脂肪的合成,即促进瘦肉生长、抑制肥肉生长。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一家公司开始将盐酸克伦特罗添加到饲料中,增加瘦肉率。由于使用量大、使用时间长、代谢慢,因此上市时,猪体内残留量仍然很大,因此被禁用。

  一方面,近年来,随着人们饮食习惯的变化,瘦肉的价格高于肥肉,瘦肉率自然成为受重视的指标。另一方面,蛋白质具有吸水性,在动物体内可以吸收大量的水并存于肌肉(瘦肉)中,可增加牲畜的重量。因此,瘦肉精会被不法商贩用于牲畜饲养。

  瘦肉精之所以屡禁不止,从生产链条上分析其原因,由于生产链条长,涉及人员多,管控难。首先,饲料生产商有可能受利益驱动,非法添加瘦肉精。其次,我国牲畜养殖分散,缺乏科学饲养条件,监管部门又人力不足,从而造成监管困境。同时,养殖户和加工企业之间的中间商也难监督,而加工企业和销售商若责任意识不强,很容易使用或销售不合格的原料肉。

  危害大  严禁止

  盐酸克伦特罗、沙丁胺醇本是在临床上被广泛使用的具有平喘作用的处方药;由于盐酸克伦特罗的副作用太大,已经被禁用。倘若人体过量摄入瘦肉精,会诱发急性食物中毒,导致机体出现面色潮红、乏力、头昏、心悸、胸闷、血压升高、心律失常、四肢麻木等症状,长期摄入甚至会诱发恶性肿瘤。此外,对于本身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心率不齐、甲亢、青光眼等疾病的特殊人群而言,瘦肉精的摄入甚至会诱发死亡。

  第一代瘦肉精(克伦特罗、沙丁胺醇),从上世纪末畜牧业开始广泛使用,就导致出现了不少严重的中毒案例。所以,目前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都严格禁止畜牧业使用。

  第二代瘦肉精(莱克多巴胺),毒性低于第一代,但过量摄入,人体仍会产生不同程度的中毒反应。目前,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制定的莱克多巴胺在猪和牛中的最高残留量均为:肌肉10 μg/kg、脂肪10 μg/kg、肝40 μg/kg、肾90 μg/kg,每日允许摄入量为0~1 μg/kg。美国等少数国家和地区允许它的合法使用,但在残留量上作出了限定。

  我国及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对该类药物全面禁止。针对莱克多巴胺,2002年,原农业部、原卫生部、原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联合发布《禁止在饲料和动物饮用水中使用的药物品种目录》(农业部公告第176号)禁止莱克多巴胺在动物养殖中使用。2011年12月5日,工信部等六部门发布联合公告(2011年第41号),要求即日起在我国境内禁止生产和销售莱克多巴胺。

  正规买  概率低

  原食药监管总局公布的2014年、2015年肉及肉制品的抽检合格率为96.6%;农业部门近三年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我国农产品例行监测合格率达到了97%,2019年第三季度畜产品瘦肉精的抽检合格率达99.8%。总体来看,个人吃到含有瘦肉精肉食的概率非常低,正规渠道购买的肉食还是很安全的。

  选择靠谱的肉食购买渠道。建议消费者到大型的连锁超市购买大品牌厂家生产的肉类食品。

  通过看颜色、闻气味并不能够分辨瘦肉精肉类。无论是通过分辨肉类食品的颜色(关注皮下脂肪层)、闻气味分辨味道,还是看肉食表面的渗水情况,本身都不存在科学依据。

  吃猪牛羊等红肉,建议限量。红肉食用量过多、食用方式不对容易引发肥胖、心脑血管疾病等。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版),建议每周畜禽肉的食用量在280 g~525 g,鱼肉类280 g~525 g;每日摄入肉类食品40 g~75 g,因人而异,均衡摄入。

  减少(控制)动物内脏的摄入量。瘦肉精、重金属等有害物质在动物内脏中的含量更高,动物内脏更容易蓄积有毒物质,少吃是保护自己的措施。

   

  转载自中国市场监管报

   

  


原文链接:http://scjgj.sc.gov.cn/scjgj/c104538/2021/3/19/6b94d09434ba4bc1a4f9d62d41898a44.shtml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打假内参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兴业信息咨询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打假内参 djnc.org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
监督电话:1501059698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 qgsndy@163.com 客服QQ : 2909421493 通联QQ : 213552413